文化赋能·品牌升级:望谟紫茶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3月28日至31日,2025贵州·望谟“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暨第三届望谟县紫茶大会成功举办。紫茶大会以“千年古韵·紫茶飘香”为主题,通过文化搭台·产业唱戏,集中展现了布依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为紫茶产业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p style="text-indent: 2em;">3月28日至31日,2025贵州·望谟“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暨第三届望谟县紫茶大会成功举办。紫茶大会以“千年古韵·紫茶飘香”为主题,通过文化搭台·产业唱戏,集中展现了布依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为紫茶产业发展描绘出新蓝图。</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4/02/6952716c-4063-45c1-acfc-5400c91a7e41.png" alt="图片2.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据介绍,郊纳镇曾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极贫乡镇,传统作物收益微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2017年,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特有的紫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1.5万亩标准化茶园,截至目前已投产面积1万亩,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收入逐步增加。</p>
<p style="text-indent: 2em;">46岁的铁炉村村民唐朝义亲身经历了这场紫茶产业的“逆天改命”。祖辈种植仅用于自饮的紫茶,在他手中变成了“黄金叶”,“不懂技术政府就组织培训,企业还驻点指导,现在管护更科学,茶叶品质越来越好,去年还获得了郊纳镇采茶比赛一等奖。”唐朝义笑着说道。</p>
<p style="text-indent: 2em;">80后刘吉江的经历更具时代特色。2018年返乡承包经营了5亩茶园,实现收入翻番。通过政府组织的培训掌握了病虫害防治、水土保养技术,并探索喷灌系统以实现管理效率提升。这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掌握现代农技,更着眼产业延伸。“未来要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通过电商把紫茶卖向全国,只要品质过硬,就不愁没有市场。”刘吉江信心满满地说道。</p>
<p style="text-indent: 2em;">会上,“望谟紫茶”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正式发布,并邀请12位来自文旅、摄影、非遗等领域的媒体达人担任“望谟紫茶品牌推荐官”,这标志着望谟茶产业迈入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望谟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茶叶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牛素贞教授在会上披露关键科研成果:“望谟紫茶的花青素含量高达普通绿茶的30—70倍,果胶物质含量显著优于常规茶类,赋予其抗氧化与健康饮用的双重价值。”其科研团队从千份茶样中筛选出30余个优质品系,并创新开发出冷泡茶、栀子花香绿茶等差异化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竞争力转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贵州省政协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胡继承主任指出,望谟紫茶拥有独特基因优势,是贵州乃至中国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必须加以妥善保护,这将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种植推广方面,要注重科学管理,确保茶树良好生长,实现高效采摘。自媒体在茶叶推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并鼓励人人都成为家乡好茶的代言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原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贵州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记者协会)副主席杨庆武局长认为,望谟紫茶的品牌故事应挖掘如1700年古茶树等真实感人元素,创造传播内容。同时要坚守原生茶品质,抵制过度提香与同质化,坚持个性特征,走出自身发展之路。并建议要建立古茶树数字化档案,细化每棵古树的树龄、花青素含量、产量等数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说服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郊纳镇党委书记董云贵表示:“这场品牌升级不仅是望谟茶产业发展的里程碑。郊纳镇作为望谟紫茶产业的核心产区,要构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新型发展模式。希望借助推荐官的力量,全方位讲述品牌故事,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为望谟紫茶的推广提供新的思路与渠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