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梵净山:搭建生态廊道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网络成员”之一,梵净山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今年5月,在2025多彩贵州文化和旅游悉尼推广周暨贵州文化和旅游推介会上,“黄小西吃晚饭”等具有多彩贵州特色的景区景点摄影作品展,吸引着与会嘉宾的目光。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就是其中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网络成员”之一,梵净山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分布着3100余种野生动物和4700余种植物,也让梵净山成为贵州递向世界的一张生态名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7/05/a28b458d-b145-43a9-a06a-280f2022d27d.png" alt="图片1.p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2025年6月26日,游客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游览。李鹤 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梵净山多云雾,调查黔金丝猴踪迹时,常常只闻其声,在生态廊道部分点位已经监测到了20多只黔金丝猴,有的活动时间长达一周。”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说。</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什么是生态廊道?</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冉景丞解释说,“不单指道路或桥这样的‘生物通道’,而是强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而生态廊道就是要链接这些关系。”</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为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2023年1月开始,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在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选取了7个点位,启动生态廊道建设。</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生态廊道项目建设内容涵盖了食物源植物的种植、水源地的修复、红外相机监测和人工巡护等多个方面。通过针对性的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为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增加了近300平方公里的适生环境。</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廊道?</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长期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冉景丞介绍,黔金丝猴作为贵州省自然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旗舰种,它的保护和拯救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标志,是贵州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公路、电力等系列推进,对动物的生境都会造成生境压缩。此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系列的响应,黔金丝猴面临的考验也更多。</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生境压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要解决种群的持久生存问题,就必须要扩大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在能够利用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为它们构建食用植物和适生的生境。”冉景丞说。</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为把生态理念植入到人们的生活,30多年来,冉景丞还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带动更多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7/05/5bca719f-2794-4601-a664-33216f81f492.png" alt="图片2.p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李鹤 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贵州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是一个充满奇山异水的美丽“公园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被调查研究者写进研究文献里,融入日常工作中,也融于贵州各地的发展肌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2022年年底,我国出台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梵净山被纳入其中。</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铜仁市制定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构建起黔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格,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格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执法协作、资源管理联动机制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推进在森林防火、安全生产、动植物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方面形成保护合力。</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目前,梵净山已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1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500个、动物视频监控系统7套,持续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系统、详实的科学依据。</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我们也正对梵净山区域进行分析评估,在保护对象、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及实施途径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中的一员,每年大多数时间,冉景丞和团队都穿梭在大山里做调查研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每一次研究发现都让他更笃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深入研究,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不断推动解决,从而让生态保护趋向于越来越好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