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古树开新花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侗乡苗寨民族风情浓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zb.eyesnews.cn/pc/pic/202507/10/c40a01e1-bca4-4ba3-afc0-3a029231e77d.jpg.1"></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苗族服饰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丽(左三)和绣娘讨论图案。剑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绣里淘”集市各种民族工艺品云集,游客络绎不绝;每逢周五、周六周日晚间,贵州“村T”闪耀登场,村民穿上民族服饰走上T台,展示非遗技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侗乡苗寨民族风情浓郁。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56项7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58项361处,总数位居全省第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今天,越来越多人看到和了解黔东南丰富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让我们更加有信心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些民族文化瑰宝。”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科长杨红梅说。</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加快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步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吴昌华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如意花瓶》《幸福花开》等多个银饰作品受到大众青睐,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奖。</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这些作品是我精心设计,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传统银饰锻造技艺制作出来的。”吴昌华是凯里市湾水镇翁当村人,自幼便跟着父亲学习银饰锻造,18岁开始就能独立设计制作银饰工艺品。</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2014年,他创办了“昌华银艺”工作室,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银饰锻造技艺。“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店里购买银饰,还有很多外地客商来找我定制产品销往国外,我希望通过融合和创新,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得更好。”吴昌华告诉记者。</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黔东南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0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4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16个。</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今年1月,黔东南州非遗保护协会成立,健全了保护管理机构,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组织保障。”杨红梅介绍,新修订的《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并细化项目和传承人认定标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贵州“村T”与中国国际时装周、“村超”“村BA”、上海时装周等联动,先后走进芬兰文化交流项目、伦敦时装周等国际舞台。</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参与贵州“村T”走秀的10位村民身着苗绣、侗布、银饰等民族服饰,再次将民族文化自信展现在世界的面前。</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截至目前,贵州“村T”秀已成功举办160余期500余场走秀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及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的5万余名嘉宾参与,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全网传播量突破120亿次。</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黔东南州推动文化赋能经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迈入新阶段。2024年,黔东南州139家非遗工坊通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全年实现产值4.5亿元。</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走进黔东南,“非遗+传统村落”“非遗+体育赛事”“非遗+品牌活动”“非遗+节庆”“非遗+演艺”等一系列创新发展模式让文旅产业“火”起来。</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2024年,黔东南州接待游客8704.6万人次,同比增长10.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6.64亿元,同比增长11.51%,实现游客人均花费1121.98元,同比增长0.94%。</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中来,让黔东南丰富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活力,惠及更多群众。”杨红梅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