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专家钟彩虹:将“论文”写在水城大地,以猕猴桃产业助力强区富民
从科技层面提高水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提质增效。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金秋九月,硕果盈枝。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猕猴桃藤蔓下缀满了套着防虫纸袋的猕猴桃果,望着即将采收的果实,种植大户晏庭银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感慨说:“今年预计产量在22吨左右,每亩保底有3万2千块钱,10亩地销售额应该在32万元以上。能有这个产量与收入,离不开钟老师的支持与帮助。”</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晏庭银口中的钟老师,就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创新与利用大团队负责人钟彩虹。2016年,钟彩虹在蟠龙开展猕猴桃技术培训时,与刚返乡开展猕猴桃种植的晏庭银相识,而钟彩虹与水城的邂逅则来得更早。</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2012年8月,钟彩虹带领团队自武汉到水城区猴场乡调研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自此,她便与水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就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猕猴桃种植品种单一,种植水平低,建园质量差,园区没有规划、没有土壤改良、田间管理差、产量低、病虫害严重。”钟彩虹介绍。</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感受到了当地对于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迫切技术帮扶需求,2013年,钟彩虹团队与六盘水市签订了合作协议。自2014年起,项目又获得中国科学院农办科技扶贫专项支持,水城区猕猴桃由此成为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的重要产业,持续获得院级项目支撑。</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从那时起,水城猴场、米箩、蟠龙、勺米、阿戛、顺场、鸡场等十余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常能看见钟彩虹奔波忙碌的身影。产业调研、技术培训、品种中试等工作羁绊,那几年,身为“外乡人”的钟彩虹,一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扑在水城、扑在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当中。“当时种猕猴桃的乡镇要去,看他们建园的质量,搞技术培训,没种猕猴桃的乡镇也要去,看看适不适合种植猕猴桃,给当地做一做规划。”钟彩虹笑着回忆说:“那时候从武汉先到贵阳,再从贵阳来水城也没有高速,还要走水黄公路。水城很多乡镇的道路当时也没有硬化,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转回头来看,也算是亲身感受到了水城交通的一个变化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2014年,钟彩虹带领团队引进推广套袋技术,不仅消除柑橘小实蝇危害,同时以前的“绿肉红心”的“红阳”也变为了“黄肉红心”,猕猴桃品质得以大幅度提升,如今套袋技术已在六盘水全面推开。2016年,重点引进推广具备高抗果实软腐病、极耐贮藏特性的中国科学院专利猕猴桃品种“东红”,使得猕猴桃种植海拔上限提升了约300米,如今“东红”种植面积已占水城区的40%~50%。2018年,针对当地部分区域冰雹严重的问题,开展防雹网建设示范,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使其成为六盘水的主推技术,如今推广超万亩……一项项技术的落地、一场场培训的落实,钟彩虹和她的团队十余年不辞辛苦地奔波坚守,助推着水城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波澜壮阔。</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农业技术、品种推广其实是比较缓慢的,要把实验室理论和成果变为群众看得着的事例,抓得住老百姓痛点,有良好的成绩与示范,才能真正地推广下去,所以必须要有恒心与耐心。”钟彩虹总结说:“坚持科技为民,让老百姓种好的品种,用好的技术,得到更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一大使命。”</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也正是在钟彩虹和她的团队的帮助下,晏庭银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依照钟彩虹归纳制定的“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要求,摸索生产管理新模式,生态有机的种植技术和严格的品质管理,使得他的东红猕猴桃近年来平均亩产约2吨,平均售价长年保持24元每公斤,高出其他同类产品一倍以上,实现了优质优价。</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每当猕猴桃管护、授粉、坐果等关键节点,钟彩虹和她的团队总会直达水城各个猕猴桃种植基地,现场开展技术培训。而在钟彩虹的手机里,存有水城猕猴桃技术交流的微信群共有近20个,种植户与各级技术人员一有疑难,总能联系上钟彩虹答疑解惑。</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晏庭银就与钟彩虹共在一个名为“蟠龙滥窖田猕猴桃技术交流”的微信群里。“钟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与支持,是我们种好、发展好猕猴桃的一大底气。”晏庭银评价说。经过钟彩虹的技术帮扶,晏庭银也成为当地猕猴桃种植的“土专家”,他又带动了周边60余户农户发展猕猴桃种植,对131户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户均增收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实现了乡亲共富。</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从2012年的不足两万亩,到如今全区11.2万亩的大规模种植,猕猴桃产业已经覆盖了水城区10余个乡镇、28个村居,直接惠及7356户农户,带动就业超过15000人次。在钟彩虹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猕猴桃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果”,更为水城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今年9月初,钟彩虹又完成了她在水城的技术帮扶工作返回了武汉。她计划着9月下旬再次返回水城,开展采果后猕猴桃管护的技术培训工作。在钟彩虹看来,水城区猕猴桃产业发展还大有可为,她计划继续针对水城传统猕猴桃品种“红阳”的软腐病问题进行防控技术的研发,对高海拔地区的猕猴桃产业从品种引进、溃疡病防控等方面进行研究,计划在水城实施新的安全肥料方案,从科技层面提高水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提质增效。</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党和政府支持,人民群众信任、生态产业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收获与自豪。持续助力水城猕猴桃产业成为当地的强区富民产业,将国家大战略落实到乡村的田间地头,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坚守。”钟彩虹总结说。(供稿单位:<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姜宁 田琴编 </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