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串珠成链 拓展文旅同题共答
贵州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优质自然资源;全省遍布峡谷、溶洞、瀑布与温泉,森林覆盖率达63.3%,夏季平均气温23℃……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如何将自然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indent: 2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9/28/c1a7a254-8d66-4a78-b18f-79bd97af575b.jpg" alt="2.jpg"></span></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indent: 2em;">黔东南州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 李必祥 摄</span></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indent: 2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9/28/dbd3be0c-89e7-4e60-88d7-f936a98a38d4.jpg" alt="1.jpg"></span></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 陈鹤 摄</p>
<p style="text-indent: 2em;">贵州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优质自然资源;全省遍布峡谷、溶洞、瀑布与温泉,森林覆盖率达63.3%,夏季平均气温23℃……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如何将自然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以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与自然资源富集区域,贵州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要素保障等工作,持续把自然资源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各个方面,积极助力打造“多彩贵州”“山地公园省”“黄小西吃晚饭”等旅游品牌和避暑旅居、康养旅居等特色业态,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然资源力量。</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布好空间关键子 激活文旅满盘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贵州以“多规合一”为抓手,遵循“护好生态颜值、催生经济价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思路,着力保护系统完整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空间体系,塑造多姿山水景观、多元历史遗存相融合的多彩贵州魅力空间格局,提升文化软实力、空间吸引力,促进自然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2024年8月《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着力支撑旅游发展新格局构建,重点保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建设,为贵州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要素保障。</p>
<p style="text-indent: 2em;">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景观资源,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多彩贵州”的深厚底蕴。为加强对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区域的保护和利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了全省遗产保护空间体系,明确了保护优先的管控要求和活化传承的利用原则,并在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传导落实推动各类遗产资源的美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夯实遗产保护体系的基础上,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进一步聚焦规划实施,坚持底线思维,遵循规划为先、产业为要、民生为本的原则,统筹发展与保护、文旅产业与城镇建设、城区与景区等关系,促进产城景融合协同发展。依托大数据优势,通过数字赋能,主动向文旅、交通、水利、能源等部门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服务,有效辅助文旅项目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依规选址、精准落地。同时,采取城市设计指引、乡村风貌管控等精细化管理方式,引导文旅项目建设与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特点相融合,助力打造彰显贵州特色的高品质文旅空间。</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绣好贵州山水图 引来天下文旅客</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近年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以系统思维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了“一源一城、两带两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坚持分区施策、系统修复,推动“生态伤疤”蝶变为“生态景观”,以修复工程孵化富民产业,再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在深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高效转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结合不同区域生态本底和人文特色,贵州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发展路径。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发展生态观测、湿地研学等低干扰旅游;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推动城市生态品质提升与近郊休闲康养融合;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构建起“酒旅融合、生态反哺”的美酒河生态经济走廊;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推动“石漠化治理+山地旅游”融合;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实践基地;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培育“苗侗民宿+林下经济”业态……</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系列生动实践,逐步汇聚为客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统计,贵州通过实施两大“山水工程”,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过140万亩,有效缓解了区域突出生态问题,自然景观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达13.99万亩,初步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良性循环;“十四五”以来,治理历史遗留矿山超过6万余亩,为文旅发展拓展出更多绿色空间。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贵州新画卷,正以绣花功夫徐徐绘就,静待天下客来。</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用好要素支撑点 拓宽多彩文旅路</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文旅项目落地的关键保障要素。近年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土地要素保障持续发力,为全省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坚实支撑。</p>
<p style="text-indent: 2em;">政策机制协同,提升要素保障效能。先后出台《关于强化用地保障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通知》《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同时,与省文旅厅签订《支持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备忘录》,并全力配合推动做好全省闲置低效旅游资产盘活利用。</p>
<p style="text-indent: 2em;">审批改革与技术赋能并进,提高项目落地效率。通过推动用地审批权限下放,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有效加快文旅项目落地进程。此外,推进用地审查报批信息化、可视化建设,建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和用地审批系统,并打造集选址服务、调度服务和政策查询于一体的多元保障联动服务平台,实现对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的清单化、动态化管理。</p>
<p style="text-indent: 2em;">得益于上述举措的有力支撑,贵州已成功保障了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旅游公路、水城区百车河景区温泉疗养中心项目等一大批涉及文旅发展的项目用地,有力支持了荔波、黄果树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助推全省文旅产业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到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贵州正以全方位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有力支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周宏文表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文旅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让“多彩贵州”的品牌更加闪亮,让山水之间的诗意画卷持续焕发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