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提升“含金量”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突破到田间地头的产业革新,贵州省农科院以加工技术为起点,正将科技攻关的触角延伸至更多特色农产品领域,通过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产业增效,为农民增收。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这款薯条曾经蝉联抖音电商薯条销量榜首30天。”11月10日,贵州黔忆丝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刚下线的薯条装箱,传送带上金黄的薯片散发着土豆的清香。</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这款因酥脆不腻走红的零食,背后藏着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微观密码,科技让“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马铃薯加工技术,使用鲜切片加工的薯片口感更加酥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我们近年的研究发现,马铃薯经过酸化处理后,内部细胞壁中的果胶发生了胶凝化,这使得细胞间结构更加稳定,表现在马铃薯产品上就是口感变脆。”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加工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嘉告诉记者,马铃薯之所以在酸处理后更脆,是果胶在胶凝化后,将细胞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且降低了马铃薯加热后的果胶酶活性,二者让马铃薯在热加工后拥有更加完整的细胞结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从实验室里的微观突破到田间地头的产业革新,贵州省农科院以加工技术为起点,正将科技攻关的触角延伸至更多特色农产品领域,通过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产业增效,为农民增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贵州是全国重点产茶省,贵州茶产业发展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茶企只做春茶,受夏季高温、强光等气候影响,夏秋茶中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导致“涩味重、鲜味不足”,茶青下树率低,大量资源被浪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转机来自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增鲜降涩”夏秋茶生产加工技术。历经10年攻关,省农科院茶叶加工创新团队从茶园管护和茶叶加工两端同时着手,创新集成夏秋茶鲜味和涩味物质含量定向调控技术体系,研制出绿茶、红茶和红茶原饮产品。</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该项技术是集夏秋季高产优质茶青生产和特色产品加工于一体的技术体系,茶青产量可提高20%以上,产品氨酚比总体提高、苦涩味明显改善。”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沈强介绍,“增鲜降涩”生产加工技术特别适用于中小叶茶树品种生产加工、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夏秋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贵州夏秋季茶青下树率。</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以前夏茶苦涩味重,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加工中心负责人郑济奎表示,新技术让夏秋茶从“废叶”变为“金叶”,产品畅销四川、浙江、广东等地,还与农夫山泉、古茗等头部品牌达成合作。2025年,“增鲜降涩”技术已在全省50余家茶叶企业转化,覆盖茶园10万亩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