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白云区 :2024年生产总值突破335亿元
“十四五” 以来,白云区紧扣贵阳北部中心定位,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扎实推进“产业新城·活力中心” 建设,全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11月14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贵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白云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白云区 “十四五” 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民生福祉提升等领域的工作举措与取得的成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11/15/ee264152-6e93-47dc-958c-518060334334.png" alt="图片1.png">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十四五” 以来,白云区紧扣贵阳北部中心定位,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扎实推进“产业新城·活力中心” 建设,全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入选“2025赛迪西部百强区”榜单。</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聚焦“产”,加速动能转换,经济引擎强劲有力。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65.65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35.29亿元,年均增长5.1%。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达到68.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翻番。科学规划有限国土空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等重点产业,迭代升级工业经济“四梁八柱”,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接近6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7%。积极盘活老旧厂房、用足森林资源,精心打造“铝城记忆、林城仙界、云城探奇、山野灵动”文旅品牌,重塑白云国际风筝会城市IP,拓展文商体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年均接待游客量超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95.7%,有效带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值占比突破50%。“高原铝城”蜕变“产业新城”,经济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高。</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聚焦“城”,提升功能品质,城乡面貌焕新蝶变。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91.71%。五年来,白云区累计改造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1.18万户,群众实现从“有住”到“住好”的新跨越。结合农村“五治”,通过残垣断壁清理、宜居农房改造等措施,推动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贵金古高速、环城快铁建成通车,新增市政支路22条、打通“断头路”6条,“外联内畅”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城市综合管网改造166.41公里,城市安全“生命线”持续筑牢。依托“智慧白云”城市大脑,建成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整合城管、应急、公共服务等功能,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智能。“智慧白云”获评全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优秀案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聚焦“人”,厚植民生福祉,幸福生活可感可及。白云区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7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5.8%。千方百计稳岗拓岗促增收,累计新增岗位13.2万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领跑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考核保持全省前列,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深入推进城市“一圈两场三改”,提质完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功能要素,新增学位2.25万个、公共停车位1.6万个、医疗养老床位近1000张,有效化解“上学难、停车难、看病难”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特别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等医院建成投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2024年群众安全感达99.2%。五年来,白云城市功能更完善、生活更便捷、环境更优美、创新更活跃,吸引了大量人口、人才,特别是年轻人集聚,累计新增常住人口8.48万人,35岁以下年轻人占常住人口比重达50%以上。</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聚焦“资”,汇聚源头活水,发展支撑持续夯实。白云区统筹抓好投资、争资、引资、融资、管资工作,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累计争取各类资金超百亿,带动近260个重大项目加快建成,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民间投资占比年均保持在45%以上。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帮助近8000家企业获得融资超600亿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发展壮大,6家企业进入全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牢牢牵住招商这个“牛鼻子”,累计引进项目101个、合同投资金额405.87亿元,到位资金281.67亿元,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聚焦“创”,激活内生动力,改革创新纵深推进。白云区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擦亮生态底色。全省唯一的贵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用。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个,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户。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35.45件,较2020年增长近两倍,被评为省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深入实施“智慧白云・数字活区”计划,全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从45.91提升至52.74。稳步推进开发区改革,持续深化国企、财税、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擦亮“贵人服务·简便宜心”营商品牌,扎实开展“五帮”专项行动,全区市场经营主体达5.5万户,较2020年增加2.17万户,“四上”企业突破470家。同时,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加强区域合作,新设立外资投资主体2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白云经开区获评省级外贸提升区、外资示范区。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全区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46%以上和99%左右,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白云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白云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攀升。</p>